“等级保护“(Grade Protection)是指在信息安全领域中,对信息系统进行分级保护的策略和措施。这种分级是基于系统承载信息的重要性、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系统本身的安全需求来确定的。等级保护的目的是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,防止信息的泄露、篡改和破坏,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信息的可靠性、完整性和可用性。

在中国,等级保护制度具体被称为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”,简称“等保制度”,是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的。这一制度要求根据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和风险水平,将信息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安全保护等级,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。

等级保护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等级:

  1. 一级保护:适用于对社会、公众利益影响较小的信息系统。这类系统遭受破坏,影响有限。
  2. 二级保护:适用于对社会、公众利益有一定影响,但影响不大的信息系统。这类系统若遭到破坏,会对社会秩序、公众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。
  3. 三级保护:适用于对社会秩序、公共安全有重要影响的信息系统。这类系统若遭受破坏,可能会对社会秩序、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影响。
  4. 四级保护:适用于关乎国家安全、社会稳定、公共安全的重要信息系统。这类系统的安全性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  5. 五级保护:适用于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信息系统。这类系统若受到破坏,将对国家安全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。

实施等级保护的步骤通常包括:确定保护对象、评估风险、确定系统等级、实施保护措施和定期评审等。通过这些步骤,可以确保信息系统在面临各种威胁时,能够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,从而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。